首页    走进镇检    镇检动态    检察新闻    检务公开    法律监督    典型案例    专题活动    边城镇康    检察文化
本网站已支持IPv6网络
当前位置:首页 > 云南省镇康县人民检察院 > 边城镇康
【阿数瑟的前世今生】在镇康山水间遇见跨越千年的“阿数瑟”
时间:2025-09-28



在祖国西南边陲的镇康,每当夜幕降临或节庆到来,总能听见“阿数瑟呢瞧着,罗细瑟呢甩着”的欢快唱和。这句贯穿始终的压脚句,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阿数瑟的文化密码——这种集歌、舞、乐为一体的传统艺术,早已融入镇康人的血脉,成为边疆大地上最鲜活的文化印记。





阿数瑟的“前世”

要探寻阿数瑟的“前世”,得从遥远的先秦两汉说起。它的源头,是云南少数民族先民创造的葫芦笙打歌。1955年至1960年,昆明市晋宁区石寨山滇王贵族古墓群中,出土了青铜葫芦笙斗和吹奏葫芦笙的铜舞俑;1972年,玉溪市江川区李家山先秦古墓里,又发现了春秋晚期至战国初期的青铜葫芦笙斗。这些文物印证着,早在两千多年前,葫芦笙就已在云南地区奏响,而以它为核心的打歌活动,便是阿数瑟的雏形。


唐代的文献里,也藏着阿数瑟的早期身影。《乐府杂录》记载,大中年间“夷部乐”中有葫芦笙;《蛮书》描述大理民间“少年子弟暮夜游行闾巷,吹葫芦笙,或吹木叶,声韵之中,皆寄情言”;《新唐书?南诏传》更是提到南诏国宴饮时“吹瓢笙(即葫芦笙),笙四管,酒至客前,以笙推盏劝酒”。那时的葫芦笙打歌,还被称为“踏歌”,人们围着乐器踏地而歌,是最质朴的情感表达。


AI作图


明清时期,随着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阿数瑟慢慢有了新模样。原本以葫芦笙为主奏乐器的打歌,加入了竹笛、小三弦等,乐器的丰富让旋律更饱满。不过,镇康的阿数瑟始终保留着葫芦笙这一“老物件”,即便如今能熟练吹奏的人已不多,却依旧是其文化根脉的重要象征。


阿数瑟名字的由来

而关于阿数瑟名字的由来,还有一段充满智慧的传说:相传诸葛亮征南蛮,来到滇西南镇康,与当地的少数民族军队对峙于阿数瑟寨和罗细瑟寨,两个寨子隔山相望,驻守罗细瑟寨的诸葛亮的军队因长期作战和不适应滇西南镇康气候,减员较大。诸葛亮用计摆八卦阵,让兵士夜间手持火把在高搭的楼台上围圈唱歌跳舞,在寨子侧边的几个山包上行走,并高喊着“阿数瑟呢瞧着,罗细瑟呢甩着”,连续多夜以迷惑比自己兵力强大的敌军。驻守在阿数瑟的首领看到罗细瑟的诸葛亮的军队兵员充足、悠闲作乐,于是不战而臣服于诸葛亮。滇西南镇康民众十分崇拜诸葛亮的睿智,为纪念诸葛亮智取胜利,每逢婚嫁、节日等喜庆场合,人们都会自发地通宵达旦吹葫芦笙、弹三弦、作对子、围圈歌舞,最后压轴、助阵的就是大家一起合唱的“阿数瑟呢瞧着,罗细瑟呢甩着!”。


AI作图

阿数瑟的“今生”

如今的阿数瑟,早已不是旧时局限于特定场合的表演,而是镇康人“男女皆宜,老少都唱”的生活方式。在农家婚礼上,人们围着圈,弹起三弦、吹起葫芦笙,从深夜唱到天明;在南伞的文化广场上,茶余饭后的群众自发组队,踩着节奏载歌载舞;甚至在全县的校园里,孩子们正跳着改编成课间操的阿数瑟打歌,让文化的种子在童年发芽。


阿数瑟的流传范围,也早已超出镇康的边界。邻近的永德、耿马、云县、凤庆等县,缅甸果敢的华人社区,泰国清迈塘窝、大谷地等地的华人聚居地,甚至旅居台湾的镇康籍同胞,都在传唱着阿数瑟。2018年,镇康阿数瑟歌舞团队赴缅甸、泰国慰侨访演,当地华人听到熟悉的调子,主动上台“作对子”,一句一和间,乡愁与情谊都化作了歌声;台湾桃园县的“云南民俗打歌促进会”,曾两次返乡与镇康爱好者联谊,相隔千里的曲调却毫无差异——阿数瑟早已成为连接地域、跨越海峡的文化纽带。



2021年5月,阿数瑟被国务院公布命名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从先秦的青铜乐器到如今的非遗名片,阿数瑟走过了千年岁月,却始终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在镇康“界碑在县城,国门在城中”的独特土地上,它不仅是一种艺术,更是边疆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文化的坚守,是那片山水间永远不会褪色的文化记忆。

(转自边美镇康微信公众号)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