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西南边陲的崇山峻岭间 有一个名为镇康的小镇 它像一颗明珠 镶嵌在蜿蜒的国境线上
这里没有大都市的喧嚣繁华,没有历史名城的厚重底蕴,却在新时代的春风中孕育出独特的精神气质。“边美镇康”四个字,已不仅是一个地理名称,更升华为一种精神图腾——它是小吃街上来来往往的“安居乐业”,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水青山”,是年轻干部建功立业的“第二故乡”,更是数百名联防员日夜坚守的“乌托邦”。这座边陲小镇以其平凡而伟大的日常,编织出一幅当代中国基层社会的生动画卷,展示着边疆治理的智慧与温度。
镇康的“安居乐业”应该从那条不足百米的小吃街开始。每当傍晚时分,佤族大妈早已支起热气腾腾的米线摊,傣族大叔的烧烤架上飘来阵阵香气,汉族大姐的水果摊前排起了队。这条街不长,却浓缩了多民族的生活智慧与文化交融。李阿婆的凉粉摊摆了三十年,见证着街坊邻居从温饱到小康的生活变迁。“以前摆摊没有固定的地方,到处摆,一点都不稳定,现在政策好,政府专门给我们找了摊位,真好!”李阿婆的话语道出了人民城市为人民,人民城市人民管的“安居乐业”的真谛。在这条街上,不同民族的口音交织,各式各样的服饰色彩斑斓,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镇康的“安居乐业”不是统计报表上的数字,而是傍晚小吃摊上升腾的热气,是商贩与顾客间熟稔的寒暄,是孩子们放学后跑来买小吃的欢笑声。这种平凡而坚实的生活质感,构成了边疆稳定的社会基础,也是国家长治久安最生动的注脚。
如果说小吃街展现了镇康的人文之美,那么环绕小镇的群山森林则诉说着这里的生态智慧。镇康人常说:“我们不是青山的拥有者,只是子孙后代的保管人。”这种代际伦理深深植根于当地文化中。在镇康,你会看到老人用传统方法在陡坡上修筑梯田,既防止水土流失又提高产量;你会遇见年轻的林业技术员教村民在林下种植中药材,实现“不砍树也能致富”;你还会发现每个村寨都有自己约定俗成的“神林”,那里的一草一木都被虔诚保护。集市上,布袋逐渐替代了塑料袋;河岸边,政府组织的护河队定期清理垃圾。这些看似微小的行动,累积成人与自然的深刻和解。当大城市的雾霾成为话题时,镇康人依然可以骄傲地深呼吸——他们明白,这“绿水青山”既是祖先的馈赠,也是自己守护的成果,更是留给未来的宝贵遗产。
在镇康县境内,有着这样一群特殊的人,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有的是响应国家号召的西部计划志愿者,有的是中国农业大学的科研人员,有的是刚进入镇康县工作的年轻干部。“我们奔赴基层工作不是来‘扶贫’的,而是来‘寻宝’——发现乡土的价值。”这些年轻人们经常这样说。像这样的年轻人,镇康每年都会迎来一批。他们带着学历和理想而来,带走的是对土地的深情和对人民的理解。镇康成为这些年轻人的“第二故乡”,不仅因为这里的山水,更因为这里给予他们成长的舞台和心灵的归属。在镇康,他们学会了听懂鸟语、读懂土地、理解人心。这些是任何教科书都无法传授的智慧。这种双向的滋养与成长,构成了新时代干部培养的鲜活样本,也让边疆发展获得了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夜幕降临,镇康的边境线上亮起星星点点的灯光——那是联防队员的巡逻手电。他们不是职业军人,却以惊人的责任感守护着国土的每一寸。在极端天气里,在传统节日时,在疫情突发期间,这支“不穿军装的边防军”从未缺席。他们的“乌托邦”不是空想的理想国,而是用脚步丈量出来的安全线,是用忠诚构筑的精神长城。镇康边境的安宁,正是由这样一个个普通人的坚守堆砌而成。当被问及为何如此坚持时,联防队员们的回答出奇地一致:“因为身后是我们的家。”这种朴素而强大的家国情怀,正是边疆稳固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边美镇康,这个曾经在地图上不起眼的小点,如今已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它告诉我们,国家的繁荣不仅体现在GDP的增长中,更蕴含在普通人安居乐业的日常生活里;民族的复兴不仅需要宏大的叙事,也离不开每个社区、每个家庭的具体实践。镇康的美,美在它展示了发展与保护的平衡,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个人与国家的统一。在这里,政策文件上的文字变成了老人脸上的笑容,生态文明的理念转化成了清澈的溪水,爱国主义的号召落实为巡逻的足迹。边美镇康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而它所孕育的精神图腾,正随着越来越多人的传播,成为这个时代宝贵的精神财富。
当我们思考什么是真正的“美好生活”时 或许应该将目光投向这样的边疆小镇 在那里 幸福很具体 坚守很日常 而未来 正从每个人的手中徐徐展开 (转自边美镇康微信公众号) |